台媒:谷歌地图更新 台海军左营军港多项战备强化措施曝光******
中新网1月2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Google Earth于近期更新台湾岛内部分地区图像,左营军港动态引起军事迷的关注,除港内60余艘泊靠或在干坞进行维修的大小舰艇被以高显像解析呈现外,还有多艘舰艇、潜舰进出港动态被曝光,其中包括一艘泊靠的“康定级”舰船舯已架起鹰架,显然是已展开性能提升与改装工程的测试舰;而台海军256战队的水星码头有“海龙级”潜舰正在进行工程吊放工程,似在进行物资补给或有关装备吊放。港内运作动态曝光。
图为台媒报道截图
Google Earth分辨率愈见提升,左营港内不少动态因此被曝光,包括一架S-70C反潜直升机在港内飞行,附近有泊靠的两栖船坞舰“玉山舰”,推测可能在实施直升机甲板落舰程序;水星码头外则有“海龙”或“海虎”潜舰正航行进港准备泊靠,水星码头泊有一艘“海狮”或“海豹”潜舰外,另有一艘“海龙级”潜舰集吊车与搬运车,类似在进行鱼雷或反舰导弹吊放,但因此处并非危险品码头,推测进行补给物资吊放,准备实施耐航训练,或正进行有关装备吊放。
Google Earth此次更新的卫星图像中,左营港内有两艘一级舰正要出港,一艘“海龙级”潜舰已返港正要泊靠,潜舰船艏可见多个突起物,疑为天线。此外,左营港南侧波堤外,台军方正在赶工增加减淤、清淤水上工程。
而台海军投入431.5亿元(新台币)经费,要以9年时间执行6艘“康定级”军舰(拉法叶舰)的“战斗系统性能提升案”,并大幅换装军舰上的雷达、导弹发射系统以及配置的防空、反舰导弹。此次Google Earth图像呈现出此案首艘原型舰已泊于左营港内,船舯舰岛已搭起鹰架,显然已开工进行装配。而附近还泊有台湾“中科院”测试相位阵列雷达与垂直发射系统的“高雄舰”。一张卫星图像披露台海军多项化战备行动。
【光明论坛】重视乡村工匠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光明论坛】 作者:魏鹏(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乡村工匠作为扎根乡村、掌握传统技艺、提供当代产品的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正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 此前,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乡村工匠的制度性培育、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而切实的方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身怀高超技艺、植根乡村沃土的乡村工匠群体有了大有可为、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乡村工匠优势特长,不仅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必然要求,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守护传统,更要勇于创新。传统手艺要薪火不息、生命不止,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抱残守缺。唯有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创新,才能更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唯有实现制作技艺与工具创新,方能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唯有实现产品形态与包装创新,才能更适应大众化推广与多渠道销售要求。应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全面、生动记录和科学分析乡村工匠技艺中的丰富科学原理与技术内涵,不断研发新产品、引致新需求。此外,还要探索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为乡村工匠加持的路径与方式,让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精于生产,更要适应市场。精于工、匠于行的技艺,是乡村工匠的底气与底色,但乡村工匠不应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者,而应是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的实际产品、具体价值的创造者。他们提供物质产品,服务田间耕作,满足寻常百姓吃穿住用、农事劳作之需;他们提供文化产品,承载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伦理观念,满足人们对故土乡愁的依恋与想象;他们提供场景产品,以富有韵味的工作过程、制作场景提供充满历史感的生产与生活氛围,构建古今对话,增添大地的家园感,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满足旅游需求的场景。要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乡村技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提高满足乡村生产、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不断拓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渠道。 要潜心钻研,更要引领乡亲。乡村工匠的技艺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而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除法律框架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外,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的公共产品、成为乡里乡亲的共同财富。乡村工匠也只有在带着乡亲实干、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此外,在更广泛的引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中,也将激发群众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乡村手艺真正转变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具和路径。特别是通过技能培训、分工协作、合作组织等方式,充分带动乡村中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参与到乡土产品的生产中,将留守者转变为人力资源,将受助者转变为财富的创造者,不仅助力乡亲增收致富,更利于乡邻和谐。 要扎根乡土,更要面向世界。乡村工匠植根乡土,受乡土滋养,传承本土性技艺,利用本地资源,满足邻里需求,留存乡愁乡韵。乡村工匠也要放眼世界,秉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精神,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乡村手艺的生命力与市场适应力。积极通过学习、借鉴,丰富并提升工匠产品品类、品质,塑造品牌。同时大力推进乡村工艺旅游产品,聚集乡土人气、财气、智气。乡村工匠更应大胆走出去,以美为媒,充分展示乡土景象,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传播方式,多渠道、立体性展示乡村工匠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激活人们的“老家”记忆,激发乡愁乡情,增强乡村产品、乡村生活、乡村生态对当代人的吸引力、感召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2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