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豹2”坦克。
据报道,俄外贝加尔边疆区行政长官奥西波夫此前宣布,若缴获处于工作状态的德国“豹2”坦克可获300万卢布奖励,若毁坏该坦克则奖励100万卢布。若缴获美国M1“艾布拉姆斯”坦克获150万卢布奖励,若毁坏该坦克获得50万卢布。
与此同时,俄化学制造公司福雷斯承诺,将向摧毁或缴获西方坦克的俄军人支付500万卢布。福雷斯还称,若乌克兰获得F-15和F-16喷气式战斗机,该公司将向击落第一架飞机者奖励1500万卢布。
近来,在德国和美国同意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后,波兰、西班牙、挪威等积极援乌的欧洲国家也获准向乌克兰转让不少德制坦克。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1月31日透露,乌克兰将在第一波交付中,收到西方国家提供的120余辆坦克。
新华全媒+·新春走基层丨当“找北”遇上极寒——“中国北极”热腾腾的“冷资源”****** 1月10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10日,在漠河市北极村,游客乘坐马拉爬犁。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月7日,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素有“神州北极”之称。近年来,漠河市借助当地“最北”与“极寒”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推广冰雪文化,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极寒找北之旅”,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